欢好宫 > 其他小说 > 川江号子文集 > 风从高原吹来
    去年冬天,我穿越了祖国的中部城市,一路向西北方向进发,来到自汉唐以来,历代兵家都在这里屯军设驿,煮酒论兵,抚剑长歌的边陲重地——河西走廊。
    十二月的西北,风沙正肆无忌惮地卷起沙土和纸屑,电线和瓦砾同风所发生的磨擦声,犹如铁器和磨刀石发出的声音,震得人耳鼓发麻,两三天的时间,耳壳已结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。烟尘起飞处,只见一群群人并不纷纷躲避,而是把背转向风向,倒退着走。有几个年轻人,干脆逆风而上,似乎那不是风沙,而是一张由风和沙编织的浅灰色的网。
    我对同车的一个在原子弹基地工作了三十余载的老军人说:“这简直就是南方的冰雹,一颗如同针眼的细沙打在脸上,也要崛起一个比鼻梁骨还要高的‘新大陆’。”老军人见惯不惊地哈哈一笑说:“等着吧,大的还在后面哩,小心用完了形容词。”
    真是让人感到太可怕了。我无法想象这所谓“大的”会大到什么程度,难道这叫喊起来如同魔鬼的嘶叫,刮起来能送走石块的风还不叫大吗?早知如此,我就不该天真地抱着到大漠深处去看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以及缓缓升起的狼烟,悠悠穿越戈壁荒漠的驼铃,和凭吊古战场遗留下来的那种“沙头空照征人骨”的浪漫想法,发思古之幽情了。
    有趣的是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不见风就跑,他们或逆风前行,或背风而上。于是,我又想:有人讲的“南方人跑雨,北方人跑风”的事,也许并不那么真实。
    天近黄昏的时候,太阳变得如同一个病妇的脸庞,蜡黄蜡黄的。风渐渐卷起了黄豆粒大小的石块,拍打着汽车的顶棚和挡风玻璃,且越刮越大。车队,像一群负重的牦牛,艰难地向前移动着,汽车的马达,由于缺氧而发出沉闷的呼叫。
    天渐渐地黑了下来。巨大的风沙卷起漫山遍野的沙土,铺天盖地而来。那升腾的烟尘,弥漫在前方的道路。驾驶员只好把车灯打开,但车灯的两道强光,仍然穿不透这风沙编织的黑墙。此时,细如针眼的白沙在风的挤压下,透过车窗的玻璃,纷纷落进了驾驶室。不一会儿,我们的大衣,头发和眉毛上都积下了一层如同雪色的沙土。于是,一队长龙般的车队只好搁浅于这茫茫的荒原上。
    此时,这位老军人又对我深情地说道:“传说,汉代的名将李广就自刎在这片荒原上。这位一生跟随汉家三代天子塞上征战的老将军,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,屡建奇功,可他一生坎坷,遭到汉王室的压抑迫害,不但未获殊勋,反而在垂暮之年的最后一役中,被漫天卷地的黄沙遮住了行军的道路,失去了最后的一缕希望,被迫自刎,结束了雄壮悲凉的一生。后来,在这里戍边建业的大唐著名诗人高适、岑参、王昌龄等神游将军空留的马蹄行,感慨他曲折的人生,悲愤万千,抑止不住积郁的情感,苦吟悲唱出了许多动人的诗行。”而今,在这片荒原上,汉时的明月犹在,大唐的太阳犹在,奔放的羌族舞犹在,苦涩的古箫声犹在,雄健的边塞诗犹在,悲壮的豪放词犹在。可那一代代远征将士的哭声,骂声,笑声;他们的哀愁,企盼,愤懑,梦想,真的从此就一笔抹去,就像这荒原上的一阵狂风,卷过之后不留踪影吗?不,历史并不遥远,生命不会断层。1957年,在周恩来总理:“好吧,你们就从这阳关古道上开始,以最快的速度,让中国的太阳在西部神奇的土地上升起”的关怀下,新一代军人又在这茫茫的荒原上,开始铸造一把新的正义之剑。他们在荒原上扯起一顶顶帐篷,升起了缕缕的炊烟,铺开了建设的蓝图。从将军到士兵,人人都踩着终年的积雪,顶着戈壁的风沙,挑石担土,放炮凿洞,修建着原子弹基地。于是,荒原带给人们的不再是寂寂的孤独,不再是绵绵的乡愁,荒原给一代军旅壮士熔铸的不仅仅是对远祖荣光的留恋,而是重新找回了遗失的雄风,深深地领悟到了正在成就着一项前无古人的辉煌事业
    到达下一个兵站的时候,已是午夜时分。人困马乏,倒在兵站的通铺上,一睡就如同死去一样,直到第二天天亮,开饭的哨子吹响,才磨磨蹭蹭,极不情愿地爬了起来。
    我睁开微红的双眼,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风和日丽的艳阳天。然而,却谈不上空气宜人,严重的缺氧,使我感到头晕、胸闷。
    前面是一片坦荡无垠的千里牧场,草原上的牧民们怡然自得地躺在草地上放牧,羊群大片大片地连着天边,使你无法分清这游动的是白云还是羊群。我能为看到这高原上的千里牧场而心旷神怡,心胸也为之开阔了许多。
    又一个黄昏降临了。风沙从草原的这边扫过草原的那边。但是,人们并不见风就跑。
    烟尘起飞处,是一群群互相追逐的牛羊。一张张突起的微红的颧骨,紫黑肤色的笑脸,热情地向我们打着招呼,高高扬起摆动的手势,吹着响亮的口哨。他们用高原人特有的粗犷、气魄,顶着烈日、寒风,在这千里牧场上扬鞭驰骋。他们的这山一样高大、威武,甚至还带有几分豪爽野性的刚强身躯,其实全是为了对付这大风沙的严酷所必须具备的体魄。
    望着千古荒芜的莽原,望着万载悠悠的战云,望着李广兵败的荒滩,望着新一代勇士苦苦拥抱了三十余年的土地,我的眼睛湿润了。
    同时,我也蓦然地明白了:在这里,每一平方米都屹立着一个坚强的灵魂;在这里,每一个人都代表着高原人的精神风貌